端午节的来历20字左右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江殉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纷纷划船打捞他的遗体,以免鱼虾蚕食。后演变成赛龙舟的习俗。此外,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习俗,也都是为了辟邪驱病,祈求安康。
屈原听到楚国都城被攻破,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投入江中,避免屈原尸体被蛟龙所食,后发展为粽子。
屈原投汨罗江后,龙王知生前其忧国忧民,不忍其尸身被鱼鳖虾蟹啃食,于是派龙太子化身百姓蒸煮粽子喂鱼鳖虾蟹,向百姓宣传投了粽子就可以保全屈子金身不坏,因此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主要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爱国爱民,却遭谗言被流放。后来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纷纷投放粽子、蛋、酒等物品入江,并划龙舟争相竞渡,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体。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端午节,以纪念屈原。
此外,端午节可能还融合了古代的一些祭祀活动和节气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