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

好学网

陶埙的指法

来源:互联网 知识 1

陶埙的常用指法有筒音做低音5、6,中音1、2或3等。八孔埙其指法有按民族五声音阶开孔的,即5(低音)6(低音)1235671(高音);有按七声音阶开孔的,即12345671(高音)2(高音)。九孔和十孔埙也就是在八孔的基础上增加一到两个孔而成(也有重新安排指法的)。

埙的入门指法

埙的常用指法有筒音做低音5或是6,中音1或是2或是3等,八孔埙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埙,其指法有按民族五声音阶开孔的,即5(低音)6(低音)1235671(高音),有按七声音阶开孔的,即12345671(高音)2(高音)。

埙在吹的时候是指孔全开,2个小指托底,口风略收缩,口风角度与吹其他音相比略平,可以适当抬头调整角度,埙保持原状原角度不动。

吹奏的时候是右手无名指按住第一孔,中指按住第二孔,食指按住第三孔,拇指按住第八孔;左手无名指按住第四孔,中指按住第五孔,食指按住第六孔,拇指按住第七孔。

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是用来捕猎的工具。

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平底卵形,根据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目前所知出土最古老的一枚埙是浙江河姆渡遗址陶埙,距今大约7000年,之后渐渐发展出了一孔埙、三孔埙、五孔埙、六孔埙、八孔埙、九孔埙、十孔埙。

怎么吹埙,埙的指法是什么?

指法如图熟悉发音技巧以后自然成曲。

指类技巧

颤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开闭动作,使声音产生波动效果。颤音最常用的有大、小二度,三度、四度颤音,可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风格灵活运用。颤音练习是手指运动技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时要求手指灵活而有弹性。滑音: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多用于诙谐、幽默、低沉、哀怨的乐曲中,这种技巧极大地丰富了埙的表现力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和圆滑音三种。

1.上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高)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增强。

2.下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下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低)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减弱。

3.圆滑音:是在奏出第一个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或向下滑抹至第二个音后再返回原位的同时呼气力度按下滑音、上滑音而求得。圆滑音也称复滑音,是上、下滑音的结合体。

滑音要求音色圆润干净、节奏准确,每个滑音的开始均用轻吐演奏;另外手指滑抹时不要紧张,保持自然状态为宜。发声要柔和、圆滑,听不出痕迹。赠音,一般用在乐句末尾、本音结束前带出的短暂装饰音,也称送音。赠音是一种装饰音,几乎不占用本音时值,能听也但并不明显,演奏时要短、轻、快,换气要及时、准确。

叠音在本音的上方作二度、三度、四度等时值短促的重叠加花下行至本音的音。演奏叠音时手指开闭要迅速,把经过音的动作全部做出来,但不要奏成明显的装饰音,要以本为主,只有经过音的痕迹。叠音有长短之分,要根据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作品灵活应用。

打音、采用手指弹打本音孔、或本音孔下方的音孔,使本音孔发出相分离的音叫打音。打音也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运用得当能给乐曲增加色彩和美感。练习时要锻炼手指的速度和力度,下指不能犹豫,手指弹打的力度要大,要把同等音区分开来,乐句要连贯、音符要清楚。气、指结合要干净、利落。

打音和颤音重叠时,打音先发声,颤音随之而出,听起来则像同时出现的感觉。切记:要衔接紧凑、配合默契。

空打音用手指弹打音孔,使埙体内腔发出的共鸣声叫空打音。演奏空打音时不用吹奏,而是将本音孔打开,弹打共鸣好的音孔。音准靠听觉和用唇部控制吹孔角度的大小来调整。空打音要求手指要有力度和弹性,并使发音准确、饱适于演奏深远含蓄的旋律以及模仿自然界某些特殊的音响效果。

高音

埙在吹高音时要向上拱着吹,加强口劲,缩小口风;便能很容易的吹出高音。无法吹出高音有可能是演奏方法不正确或乐器本身就不规范,吹不出高音。

气类吹奏技巧

埙的气类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长音是埙吹奏技巧的基础,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颤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这些技巧是演奏埙时必须具备的。

在埙的吹奏技巧中,长音是埙气息训练的基础,通过练习长音可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稳、饱满、纯正的发音。故必须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力度共同进行,音色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气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应采用均匀自如的气震音,激情、悲愤的旋律则采用夸大式的气震音等。气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

唇震音是用双手带动埙体,使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埙体后移时吹孔变小,音则低;埙体前移时吹孔变大,音则高。这种演奏技巧常在表现神奇、空灵的意境时使用。

舌类吹奏技巧

吐音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适于演奏热情欢快、激昂活泼的曲调,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吐音分单吐音(包括单外吐、单内吐)、双吐、轻吐、气吐、唇吐等多种。

单外吐(标记T)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头自然向上,微贴上唇内沿,呼气时迅速后缩,使气流冲入吹孔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吐”音。

单内吐(标记K)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根部后缩堵住上腭,呼气时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气流冲入吹孔而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库”音。

双吐就是结合单内吐和单外吐,速度比单吐快一倍,其音类似“吐库”或“库吐”,适于演奏欢快、激昂的曲调。吐音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

轻吐与常用的吐音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舌的活动范围短而小,吐音力度减弱,发声轻巧柔润,类似“区”音,犹如弦乐器的轻抖弓,适于表现抒情的快速乐曲。

气吐是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缩,加之横膈膜有力的上托,使气流短促有力地冲入吹孔而发声。类似“呼”音,气吐音浑厚、圆润,但由于吐音速度缓慢,因此用途不广,只在特殊情况下偶而使用。

唇吐是依靠上下唇肌的力量,在上下唇有意识开闭的瞬间,利用腹中气流的冲力,把气流输入吹孔而发声。类似“扑”音,唇吐发音柔和,只适于在弱起乐段的起音或特殊的情况下使用。

花舌即舌打嘟噜。舌尖微触上腭,在呼气对舌尖冲击的同时使舌尖产生连续、快速地颤动,并发出“嘟、嘟”之声。花舌音犹如弹拨乐的轮指,只有在特殊需要时才使用。

【简介】

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埙

埙的常用指法和转调

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就是早期的埙。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埙的常用指法和转调,欢迎阅读。

埙的常用指法和转调

埙的常用指法有筒音做低音5(F指法),中音1(C指法)。每把埙都有自己的基本调,阴氏陶埙一般的基本调指的是筒音做低音5时的调,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变出别的调来。这对初学者已经很难了,我建议初学者只掌握基本指法就可以了,基本指法音最全,八音孔埙筒音做低音5可以吹到高音1,十音孔埙还可以吹到高音2或是高音3,足够初学者用了。学会基本指法以后再学学乐理知识,然后在考虑学转调。

初学陶埙为什么吹不响

初学吹不响陶埙,主要是没有掌握好吹奏方法。

1.把孔都按密闭了

2.对着镜子,练习风门、调整角度。

一定能发出声音,主要是要发完全部的音

埙的养护

1、不要有摔、碰、砸、踩、碾、踢等破坏性动作。

2、不要长时间存放在潮湿的地方,以免发霉和破坏埙体。

3、稍脏可以临时水洗一下,但一定要放在荫蔽处自然晾干,不要暴晒、猛吹、烘烤等剧烈行为,以免发生爆裂。

4、不要吃完饭不擦嘴就吹,油污、残食、口水、甚至菜帮子会搞进埙腔,天长日久那里面的味道可想而知了。

5、最好把口红擦擦再吹埙,不然,你的埙口也会色彩斑澜的。

6、存放埙时最好就放在埙盒内,远离儿童、宠物。

7、携带时最好放在硬质箱包内,软布包裹一下,以防损坏。

8、演奏时不要学歌星抛麦克风的陋习去抛埙,看似潇洒,其实很傻。

9、吹的时间久了,吹孔和指孔周边会磨损,或斑驳、或变色,看似不雅,可用同色自喷漆(5元一筒)修复。当然如果你想故意让别人看到你的“文物”有悠久的历史,或显示你老道的吹奏史,你可以再弄的旧些。

10、不要随意雕刻你的陶埙,弄不好改变埙壁厚度会引起震动不均而变音,甚至会把埙弄烂,弄巧成拙。

11、时刻记着你的埙是陶质的,不是瓷的也不是铁的,多了解一些陶器保养知识。

12、不要把埙挂在树上,自然风吹不响它,要多练!

13、最好不要借给他人吹奏,虽然不会偷了你的埙,但是吹奏乐器要跟口腔接触,多人使用会很不卫生。

八孔陶埙吹法

吹埙的注意事项(身体姿势、持埙方法、演奏口形)

身体姿势:

坐式

要求身体放松坐在椅子上,座位的高低要适宜,身体要正,两腿自然分开着地。坐在凳面三分之二处,切忌坐满整个椅子。

立式

要求身体站立,两脚稍分开或一脚稍前,一脚稍后。双手持埙将吹孔对准风门,头要正,双臂张开约45度角,两肘下垂。全身自然放松成垂直状,确保气息通畅。

持埙方法:

手指自然弯曲,指肚按孔。手指按孔要严实,不能漏气。开孔时手指不宜抬得过高或过低,过高影响演奏速度,过低影响音准。一般手指抬到距离埙体音孔上方2-3厘米即可。

演奏口形:

埙的演奏口形是通过唇肌,口轮匝肌与面部肌肉的协同动作完成的。口形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吹埙的音色、音准以及强弱控制能力。

演奏时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两边嘴角适当收缩(呈微笑状),使上下唇的力点向中间依靠,双唇中央形成椭圆形风门,口腔扩张。舌自然平伸。

扩展资料:

陶埙

陶埙在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陶埙在八音中是属土音,最早文献记载始于《诗经》“如埙如篪”,还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诗句。

虽然没有贾湖骨笛那么古老,但陶埙是中国最原始的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距今上限7000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