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中的桑桑是一个聪明、爱帮助人、淘气又善良,鲁莽也细腻的人。他在纸月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帮助纸月;他在秦大奶奶孤独时给秦大奶奶快乐;他在杜小康家一贫如洗的时候做杜小康小摊的第一位客人;当众人都排挤秦大奶奶时,他没有;他帮细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过路人;甚至为羊为牛为鸽子为麻雀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带重病的他背着妹妹去古城墙上看风景、唱古谣,尽显可贵的兄长情。
《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7年。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江南水乡一个动人动情的童年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拼搏的悲怆与优雅,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内容简介: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痛苦的成长历程。
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人物简介:
1、桑桑:
桑桑是《草房子》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人物,他也是油麻地的见证人,很不幸,作家拿出了最大的苦难来考验他——但也许这反而是一种幸运,因为考验,桑桑才可能得到更多生命的领悟并成为该书的第一主角。
桑桑这个人物,以及他的成长经历最能表现作者对情感、悲悯精神的诠释。他推动了蒋一轮,与白雀爱的演绎;他对纸月关心并有着朦胧的感情。他是杜小康的竞争对手也是最懂他的人。当他得了一种怪病而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作品的情感内蕴也随之被推向高潮。严肃的父亲背着他,四处求医,带着他酣畅淋漓地打猎,重拾起曾遗失的父爱;纸月跟随父亲远走他乡,留给他的亲手刺绣的红莲书包。桑桑没有死,这种团圆式的结局并没有损坏精神上的崇高感,相反它使人油然而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敬重和眷恋,对世间真情的渴望与珍惜。
2、秃鹤:
“秃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秃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是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秃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来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的方法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的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秃头”陆鹤坚守着人格的尊严,他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活灵活现的出演角色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3、杜小康:
杜小康从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骄子”,突然之间经历了家境的败落,在被迫辍学后,随父亲远走芦荡养鸭,放鸭失败后,他把五只很大的、颜色青青的双黄鸭蛋全部送给了桑桑。这五只鸭蛋,大概是他从大芦荡带回来的全部财富,而桑桑为了杜小康也把自己心爱的鸽子卖掉了,将钱统统给了杜小康帮助他渡过难关。两人之间的友谊纯洁透明,真挚无私。杜小康在杜家山穷水尽遭到灭顶之灾时,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到最后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为家庭生计拼搏的男子汉,留给我们的是他成长中闪光的人格魅力。
4、细马:
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他选择了逃避,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羊为伍,开始了放羊生活。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在与邱二爷邱二妈的相处中,从最初的冲突排斥到最后与邱二妈相依为命,倔犟的细马咽下委屈,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之时,毅然挑起了生活重担,立志为妈妈造一座大房子,俨然成长为一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形象。
5、纸月:
纸月是一个不知父亲为谁的漂亮女孩,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就去世了,她所在的村庄有坏孩子老和她作对,她这才要求转到油麻地小学读书。这些坏孩子还是不肯放过她,为此,桑桑和他们打了一架。后来事情闹大,这些孩子不敢再为非作歹,纸月的生活才平静下来。
赏析:
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写出已经离读者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读者的时代未必经历过,但无疑读者都能体悟得到,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动,却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以感人心魄之感,有时更会催人泪下。
《草房子》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蒋一轮与白雀的美好恋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以浪漫与温馨为开端的。蒋一轮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长得好,笛子吹得好,篮球打得好,语文课讲得好……在桑桑眼里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白雀是被蒋一轮悠长的笛声打动的。白雀是油麻地的美人。白雀在田野上走总会把很多目光吸引过去。她就那么不显山不露水地走,在人们的眼里,却有说不明白的耐看。她往那儿一站,像棵临风飘动着嫩叶的还未长成的梧桐树,亭亭玉立,依然很耐看。有一副好嗓子,不洪亮,不宽阔,但银铃般清脆。正是《红菱船》这出小戏将蒋一轮与白雀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于是便有了荷塘边草地上那动人的一幕。微风翻卷着荷叶,微微绽放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帅气的蒋一轮用迷人的姿势倚在柳树上,奏出悠扬的笛音。白雀在朦胧的月光笼罩下,动作格外的柔和。这一切如梦如幻,正有如两人之间的恋情。但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在生活的压力与诱惑面前,却显现那么脆弱与无奈。白雀对蒋一轮的情感发生动摇,是和她的生活中出现了谷苇——这个从世俗观念看比小学教员似乎更为有权有势的镇上文书分不开的;就这样生活的现实与琐碎构成了爱情途中最大的障碍。
《草房子》里一直回荡着“悲悯”的情怀。比如温幼菊长期与药罐为伴;桑桑得了绝症,只是到了最后的时刻才复生;秦大奶奶既寡且独;邱二爷无后代,住房被淹没,又得绝症死去,杜小康家遭破产,纸月不知生父为谁,孤苦伶仃地与奶奶为伴,最后不知道下落……这些情节有一种沉重的东西,会压在读者心头,也许这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悲悯的感觉也会让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俯视和亲近的力量。无论是人性美、人情美、悲剧美在曹文轩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他说过:“这个世界上,除了思想,还有审美,这两者都很重要。充满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苦难给了他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他的性格注进了坚韧。由此,以自己的困苦童年为依托,曹文轩试图引导读者透过人物的困苦历程,咀嚼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从而企图借助他所谓的“苦难”的刻刀,在青少年的心灵上留下印记,让人变得充实和坚强。
《草房子》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优美的田园风光。这里有水网密布,垣篱交错的江南水乡油麻地,有掩映在红色枫树中的金色茅草房,有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通过风景描写营造了一个个具有梦幻感的和谐的美丽家园。乡野的纯美与宁静,散落在油麻地竹丛与夕阳下的那片金色的草房子,微风吹动艾叶哗啦哗啦的翻卷声,清风吹拂荷花飘散在空中的清香……这一切都充满了无尽的情趣与诗意。
《草房子》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越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是孩子喜爱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
曹文轩家住在一条大河边上。曹文轩的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校长,他的工作是不停地调动的,他们的家随他而迁移,但不管迁移之至何处,家永远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儿叫水网地区。那里的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所有的村子也都是建在水边上,不是村前有大河,就是村后有大河,要不就是一条大河从村子中间流过,四周都是河的村子也不在少数。开门见水,满眼是水,到了雨季,常常是白水茫茫。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
曹文轩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湿润的空间。后来,他虽然生活在都市,但那个空间却永恒地留存在了他的记忆中。于是曹文轩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在1995年开始创作小说《草房子》。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