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

好学网

吕蒙正不为物累 北宋宰相吕蒙正的为人品格

来源:互联网 知识 3

本文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吕蒙正不为物累的详细资料,如果您对吕蒙正不为物累的内容感兴趣的话,欢迎来看看哦!

吕蒙正的品格

吕蒙正是北宋的一代贤相,三次为相是对他能力的认同,也是对吕蒙正的品格的肯定。同时代或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大多集中于对他品格的赞扬,比如“宽厚”、“气量”、“质厚宽简”等。

吕蒙正戏剧照片

吕蒙正的品格中被赞扬最多的要属他的度量。有个故事说,吕蒙正刚当上副宰相的头一次上朝,就被人指着说:“这小子也可以当副宰相?”而他却假装没听到,还制止了想要帮自己出头的官员。下朝后,吕蒙正还劝那些还是愤愤不平的官员,说“一旦知道了那个人的名字,我就会终身都忘不掉;那还不如不知道他的名字,不问又有什么损失呢?”

吕蒙正的度量,是很好地印证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所以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匡义就才曾经说过“蒙正气量,我不如”。不过身为宰相,不能只靠度量服人,更重要的是能力。吕蒙正有一特长就是,知人善用。

宋太宗说不如吕蒙正,就是因为他推荐了一个官员来出使辽国,而且被皇帝两次否决了还是依然坚持,而结果证明他的眼光是正确的,比皇帝要好。此外,据说富言曾经做过吕蒙正的宾客,他让其见了自己的十几岁的儿子。吕蒙正见了惊讶地说,这个儿子以后名位会和他一样,而功勋甚至会超过他。的确如此,这个儿子就是后来也官至宰相的富弼。此外吕蒙正也举人不避亲,不过他推荐的不是儿子而是侄子,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都不成器,但这个侄子有宰相之才。

吕蒙正劝世文

所谓吕蒙正劝世文,其实就是他的《破窑赋》,又名《寒窑赋》或者《劝世章》。把这篇赋称为吕蒙正劝世文是因为他在文末写了一句“吾敬为此劝世文也”。

吕蒙正《寒窑赋》雕刻

这篇文章有两个版本,文字不尽相同,但内容相似,主题也一致。其中一个版本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开篇,说蜈蚣有上百只脚,却还不如没有脚的蛇走得快;雄鸡翅膀很大,但不像乌鸦那样能飞;马虽然可以行千里,但没有骑着驾它就不会自己到目的地。所以同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如果没有运气和机遇就一样不能实现。

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讲述人生的无常、命运的起起落落。吕蒙正的论据有三方面,一是天地和自然,二是历史名人的事迹,三是自身的遭遇。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用很多文字来罗列以历史人物举例。他提到了孔子,文章无人能比却一样被困在陈国;姜子牙,精通武略却一样在渭河边垂钓。颜渊,虽然短命但不是恶人;盗跖,虽然长寿但不是善人。尧舜,虽然英明却生下了不孝儿子;瞽叟虽然愚蠢却生下了舜这样的儿子。张良原来只是一介平民,萧何原来只是一个县吏。晏子身高不足五尺,却是齐国的宰相;孔明住在草庐,却能做蜀国的军师。项羽虽然强大,却兵败乌江而自刎;刘邦虽然弱小,却拥有了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的威力,却到老都没有封侯;冯唐虽然有治国之才,却一生怀才不遇。韩信没有得遇的时候,一天没有三餐,等到被重用,腰上悬挂三尺大印,一旦时运衰败,死在了阴险之人手里。

《破窑赋》据说是北宋宰相吕蒙正的作品,但这也只是相传,应该是后人所作。

吕蒙正故事

吕蒙正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贤才兼备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与重用,度量宽大,此外他还独具一双识人慧眼,能够知人善用。

吕蒙正

有一天,宋太宗与吕蒙正商议派谁出访辽国,吕蒙正向皇帝推举了一名姓陈的大臣,皇上认为此人不合适,就没有同意。次日,皇上又以此事问他,吕蒙正还是推荐了昨天那位陈姓官员,皇上依旧否决了。第三次,当皇上又问起此事时,吕蒙正再次提议此人,气得皇上大拍桌子,十分生气,问他:“卿为何如此固执?”吕蒙正回答说:“陛下,不是臣固执,而是您未能查明谅解啊。这个人可以出任辽国,别的人都不如他。为臣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顺着您的意思去发表意见,这样只会耽误国政。”吕蒙正的话气得其它大臣都敢怒不敢言,反而使皇上深受感触,自愧不如。

吕蒙正有一位客人叫做富言,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了,能否让他进书院呢?”吕蒙正应允之后见了他的儿子,十分震惊地表示:“你的儿子将来一定会功成名就的,他的官职能做到我的位置,他的功绩定能远远超过我!”吕蒙正令他与自己的儿子做同学,十分厚待他。果然那个人就是富弼,长大以后成了宰相。

此外吕蒙正还多次推荐常说他坏话的老同学,可见他心胸开阔,唯才是用,且独具识人的眼光。

吕蒙正不为物累

北宋欧阳修有一本书《归田录》,里面都是一个个轶事小说,大多是他亲身所见,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的故事就出自这本书。其中有一条故事是讲吕蒙正,欧阳修评价他是“寡好而不为物累”,意思就是嗜好很少而又不被物质所拖累。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不为物累的故事开头,欧阳修就高度评价了他,说“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吕蒙正生前三次为相,后还封爵徐国公,地位极高,所以得尊称“公”,而“文穆”则是他的谥号,历史上许多皇帝或者大臣死后都被追封为这个谥号。从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整个故事要赞扬的就是他宽厚,表现就是吕蒙正不为物累。

故事是讲,当时朝廷又一个官吏,他的家里珍藏着一面古镜,按照他的说法镜子可以照到两百里远的东西。这个官吏想要博得身为宰相的吕蒙正的赏识,就想要用镜子来换取功名利禄,于是就拜托吕蒙正的弟弟把镜子送给他。吕蒙正的弟弟找了个机会就假装无意闲聊地提起了这件事情。

吕蒙正听了笑笑,说:“我的脸还没有一个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到可以照二百里远的镜子呢?”他的弟弟听了也就不再多提这件事。而听说这件事的别人,都被吕蒙正所折服,把他与唐朝的宰相李靖相比。

历史上贪污得家里钱财富可敌国的宰相,不在少数,反而是像吕蒙正这种宽容、清廉的宰相少有。

吕蒙正简介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金榜题名入仕,三登相位,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贤才兼备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与重用。

吕蒙正故里

吕蒙正出生寒门,早年间住在破窑中寒窗苦读,977年高中状元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吕蒙正先后任监臣、通判,后升左补阙、知制诰,十分受到宋太宗的宠信。吕蒙正做官以后,不记恨当初抛弃他们母子的父亲,接其同住,周到礼待,其父死后,吕蒙正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吕蒙正由于为人仁厚宽容,严于律己。在朝中名望甚高。在李昉被革职后,吕蒙正任中书侍郎兼尚书。且吕蒙正为人刚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不隐瞒受到皇帝的赞许。后来母亲去世,吕蒙正辞官守丧,不到三年重新起用。

当时由于的惯例是宰相的儿子一入仕就任不小的官员,吕蒙正便向朝廷进言,认为自己的孩子刚成年难以胜任如此的官职,以此开始宰相的儿子均以九品官位起。

此后,吕蒙正在对外征讨等多个事件上对皇上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均被皇上采纳。宋太宗去世时,吕蒙正念其知遇之恩,伏地痛哭。咸平六年,吕蒙正兼任太子的老师,封国公,为规劝太子写下流传至今的《破窑赋》。

景德二年,吕蒙正辞官回乡时,由儿子搀扶着向宋真宗进言肺腑之见,六十八岁逝世,追赠中书令,谥文穆。

吕蒙正命运赋

北宋初期金榜题名入仕的宰相吕蒙正留有一则流传一千三百多年的奇文《命运赋》,这篇文章甚至被刊登在多处日历上被人们拿来警戒、解读人生,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读到不同的味道并得到自己独有的感触。

吕蒙正画像

此文讲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难料,因此万万不可恃宠而骄,比如蜈蚣固有千足却不如蛇行动快,鸡徒有翅膀却不能像鸟一样飞,马虽然能行千里但失去人的驾驭也无法到达目的地,一个人就算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机遇也无从实现。

此外吕蒙正还列举了许多比如孔子、尧舜、韩信、诸葛亮、冯唐、屈原等多个人的生平事例,来讲述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起起伏伏迂回反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与机遇。他还叙述了天时地理等自然环境的规律变化,草木生长,日月变迁都遵循其固有的法则。

最后,吕蒙正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年轻时生活贫寒,在破窑中寒窗苦读,人人都瞧不起他;如今功成名就做了丞相,出门前呼后拥,吃穿宽裕。他也在这样反差中看尽了人情冷暖,因而宠辱不惊,他表示他如今的成就是因为机遇垂青于他,而不是自己命贵,以此讲述了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的规律。

在此文中,吕蒙正表达了他遵循天地变化、富贵不可尽享、贫贱切莫自欺的人生大智慧,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须坦然相对。

吕蒙正不为物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