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清乾隆皇帝(即高宗弘历)在位六十年,不但曾于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六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南巡,到过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徽州、江宁等江南许多地方,而且还将他的“南巡”视作其平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
乾隆在南巡中,一面体察民情,一面思考治水方略。第一次(1751年)经过高邮时,他看到“堤岸高于屋,民居疑地窨”。感叹到“嗟我水乡民,生计惟罟霖”。经过车逻坝时,见到车逻坝泄水尤盛,想到淮水归江,要增加东西湾入江口门,开挖太平河。
第二次南巡时他谋划抽薪之计,就是要预先降低洪泽湖的水位。“百室求宁”是他的愿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淮水入江为急办工程,先后连续多年,使淮水入江工程达到盛期。
所做的工程有加开董家沟、东西湾三合土滚水坝、开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桥、建金湾新坝、降低各坝闸、加宽河道等等。终于使归江口门达到107丈(342米),比康熙时翻了将近一倍,使归江河道具备了排泄淮水的价值,奠定了淮水由里下河归海转向归江的局势,无疑对减轻里下河水患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乾隆实施了他的所谓“抽薪之计”,就是修订水情调度水则,减少淮水排向扬州的泄量,令河臣恪守此法,终于使里下河赢来20年左右的时间不被水淹。后来乾隆听说淮扬运河,好久没有挑浚,河床逐渐淤高,不仅有碍漕运船只航行,水大之年还致泛滥,遂传喻两江总督高晋、总河萨载,逐段查看测量,要他们一面组织开挖,一面上报,“不可有惜费之见,致有贻误”。
清朝哪位皇帝六下江南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