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餐文化?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
在讲究礼仪、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餐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中餐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
中餐文化”这一称呼,是将中华饮食文化置身于异域饮食文化中,与不同国家、民族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而自然产生的。
中餐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根源辐射出来的饮食文化。
它折射出一个地方的气候、物产、烹饪习惯、饮食习惯和背后的民俗、、情趣、审美等等方面的特色。
中餐文化包含众多不同的菜系,但这些菜系又统一在共通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共同构成中餐文化。
与异域饮食文化相比,中餐文化有这些鲜明特色。
首先,擅长研究食材的特性,烹饪方法多样。
中华饮食,特别擅长“因物制宜”,尊重“食材”的天然道性。
根据不同食材的天然特性,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
而且讲究食材的搭配,食材与食材的碰撞,更好的激发食材内蕴,使食材之间相得益彰。
其次,讲究色香味俱全的烹饪原则。
中华饮食的丰富性在于它对色香味的调配。
首先要闻起来香,闻着香才能调动食欲,有了食欲,吃起来味道要好。
只闻着香,味道棒,仍不满足,还要色美。
对饮食完美性的追求,中华饮食做到了极致。
为了调配色香味,中华儿女开发出了无数种佐料。
佐料一般在烹饪中起到催化剂和点染的作用,佐料与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食材的天然性增添了或浓或淡的雕琢味道。
第三,中华饮食的用具独具特色。
中华饮食用具丰富而复杂,但最能作为中餐文化特色表征的工具就是筷子。
一双筷子,手握一端,另一端夹住食物,通过适度的力道和平衡,稳稳地将食物送入口中。
筷子文化是中餐文化的独创。
相较于西方的叉子,用筷子更需要技巧,是以,传统文化中,幼儿真正脱离父母的照顾,是在他学会用筷子的时候。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经历学用筷子的成长历程,筷子用得顺溜了,才算真正脱离了婴儿期,成为了可以独立吃饭的孩童。
用筷子,这一中华特色餐饮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最后,中餐文化的用餐礼仪与众不同。
中餐文化讲究座位尊卑,作为的朝向再配合房间的方位,尊卑主次的顺序就分了出来。
一般来说,长者为尊,上级为尊,宾客为尊,男性为尊。
中餐文化中闹家常也是重要特色。
国人围桌吃饭,不太讲究安静。
虽然古人有“寝不言,食不语”的训诫,但基本是很难实现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热闹闹,合家欢乐的气氛就出来了。
中餐文化丰富博大,我们只可领略显著的几端,而很难概述全貌,只能诚心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