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

好学网

女娲人物形象

来源:互联网 知识 2

女娲是一个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人,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万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的形象是人首蛇身。

古记:

1.《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2.《山海经卷之十六》: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也。

人面蛇身,一日之中七十变。

3.魏·曹植《女娲赞》: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先秦文献古籍《史瘤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秦汉以来的《汉书》、《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

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

二是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

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血亲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三、《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女娲,即女阴,是生育之神的化名。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东汉学者王逸为《天问》作注云“女娲人头蛇身”,这是已知最早的对女娲形象的文字表述。

两汉时期的文献也多涉及女娲事迹而未提及其形象,另一个用文字描述女娲形象的人恰巧是王逸之子王延寿,他在游历鲁国看到西汉鲁恭王刘余的灵光殿遗址时作《灵光殿赋》,在对建筑结构和壁画的描述中有一句“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如今已经成为阐释女娲形象的主要依据。

女娲是个什么样的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