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林外史》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
2、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耐,就因为他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一个“有意思”的人。
3、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华横溢的畸人。
4、他画荷花,“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5、“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陔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眼里。
6、”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对“灭门知县”的威逼,王冕宁可风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头。
7、他处茅屋之远而怀天下苍生,一语道出入股取仕的实质:“这法子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即有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8、” 凤四老爹在小说中看似可有可元,实则为一大关键。
9、据考证,凤四老爹的原型为侠客甘凤池。
10、[46]当时浙江总督李卫在奏折中这样描述甘凤池:“查此辈棍徒,造作讹信,往来煽感,着实痛恨,断难容其漏网。
11、臣细思江浙好事悻谬之人,莫过于现在拿获之甘凤池等各犯。
12、”(《雍正朱批谕旨》)对于这样一个叛逆者,吴敬棒却由衷地赞美道:“官府严刑密网,多少士大夫见了就屈膝就范,你一个小百姓,视如上芥,这就可敬了!” 《懦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结。
13、当“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的时候,奇人却出现在市井中间。
14、会写字的季遇年,“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去”。
15、“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
16、他这样迎着施御史的脸痛骂:“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卜独立人格,意气风发。
17、吴敬梓把“四大奇人”当作“述往思来”的一流人物。
18、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则有闪光的人格,吴敬梓已悄悄换了一套崭新的价值标准。
19、为什么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呢? 做裁缝的荆元,会弹琴、会写字,也喜欢做诗。
20、朋友问他:“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的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
21、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
22、难道读书写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与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我。
23、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脸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厂这席话真石破天惊。
24、吴敬梓认识到,人格独立的背后是经济独立。
25、被权力网络所覆盖的儒林中,只有爬墙藤一样的附庸,而元岩上松一样的独立者。
26、市井人物操持着被士大夫所蔑视的职业,他们却在这职业中获得了真正的经济独立。
27、好一个“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辅这样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
28、吴敬梓突破传统的道德评判,揭示出产生“奇人”的经济基础。
29、这一点,此前无人认识到。
30、开头出现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31、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
32、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正如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所说:“不给你官做,便是**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
33、要想***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
34、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
35、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罢了。
36、” 然而,这种社会心理终究很难养成。
37、吴敬梓这个嵌崎磊落的败家子是寂寞的,他笔下的奇人们也是寂寞的。
38、荆元为知音于老者弹琴,“弹了一会,忽作变徽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
39、读者读到这里,掩卷深思,怕也要“凄然泪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