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孟浩然中的建德是哪里?
建德:即今建德市,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东与浦江县接壤,南与兰溪市和龙游县毗邻,西南与衢州市衢江区相交,西北与淳安县为邻,东北与桐庐县交界。
出自:《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宿建德江唐代: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
《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
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
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
“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
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
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了这种“如临其境”的白描手法,抓住了瞬间独特的感受,尽管全诗笼罩在迷蒙的水汽暮烟和清凄的月色之中,但全诗的意境却又似乎不是一味的消沉凄冷。
一个“近”字让人隐约感到了大自然的亲切。
无论仕途理想离自己有多远,无论亲朋故旧在不在身边,无论前途是否畅达,有今夜的“近人之月”相陪,不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么?“清淡”是孟诗的景,“悠远”是孟诗的意。
“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宿”,这也符合诗人一贯的隐居思想,值得我们仔细去体会、去感悟。
相关介绍:建德市地处杭州市西部,钱塘江上游,杭州——黄山黄金旅游线的中段,位于北纬29°12′20″~29°46′27″,东经118°53′46″~119°45′51″。
东与浦江县接壤,南与兰溪市和龙游县毗邻,西南与衢州市衢江区相交,西北与淳安县为邻,东北与桐庐县交界。
东起乾潭镇梓洲村(原姚村乡梓洲村)双门灶。
西至李家镇大坑源村卢桐源,长84.38公里;南起航头镇珏塘村,北至乾潭镇大源村(原下包乡大源村)石豹头扶梯岭,宽62.93公里。
总面积2321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面积的2.28%。
建德市境地处浙西丘陵山地和金衢盆地毗连处,地表以分割破碎的低山丘陵为特色,大部分地区地质构造属钱塘江凹槽带,山岭属天目山、千里岗和龙门山系。
千米以上主峰有12座,主要分布在境域西北和东南。
山脉大致呈北东向西南走向。
整个地势为西北和东南两边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宿建德江》中孟浩然为什么愁?《枫桥夜泊》中张继为什么愁?怎样赏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孟浩然的一首五绝,孟浩然和王维齐名,都是山水田园诗的大家。
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的却不是山水田园,而是羁旅乡愁。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移舟泊烟渚,移舟,漂浮的小船。
泊,停靠。
烟渚,弥漫着雾气的沙洲。
把旅行的小船停靠在弥漫着烟雾的沙洲上。
日暮客愁新,日暮,太阳西下,黄昏时候,暮色茫茫。
客,指自己。
愁新,新添乡愁。
太阳西下暮色苍茫给羁旅之人增添乡愁。
旷野天低树,旷野,空旷辽阔的原野,天低树,旷野看天连接地面,天幕低垂好像比树还低。
旷野无垠天空好像比野树还低。
江清月近人。
江清,江水清澈。
月近人,月近,月亮刚升起,又圆又大,好像更愿意亲近人。
江水清澈月光明亮这好像很愿意亲近人。
此诗写了小船,雾烟,沙洲,日暮,旷野,天空,树木,江水和客人。
先写羁旅夜泊,再写日暮新愁。
然后旷野宁静,明月消减人愁。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虽然只写了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乡愁写得淋漓尽致,然旷野,清江,天空,明月,历历在目。
这真是一首好诗,再从头读一下。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
读诗要从诗中读诗人的心境,才能读出诗的妙意来,而无需去了解清诗人的经历,再去了解诗的寓意。
如果了解清诗人当时的处境,再去读诗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诗,难以体会出此诗的意境。
诗中第二句中有个“愁”字,说明诗人当时心情并不好。
此诗在说,“我”划着小船,在江水中无目的划着,远远看到一个沙洲,就划了过去,沙洲上云雾濛濛。
这时,天气已晚,“我”站在沙洲上,望着远方,愁绪从心头油然而起。
放眼望去,远处旷野一片寂静,天地相合,看上去天际比葱郁的树木还低,这时月亮已升起,清清的江水映着月亮,月亮在江水中波动,“我”的身影与月亮和江波一起跳动,此时“我”的心情也变的高兴起来。
孟浩然这首诗,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在“愁”的境遇中,游旅于自然之中,进入了超然忘“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