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屈原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屈原为什么要跳江
也许是因为被君主冷落自己的远大的志向没有实现,而后楚国被强国秦国所灭,志向未达,而后家破人亡、山河国破,家国无存,屈原最后含泪投江。屈原原来是楚国的重臣,一心一意为国家发展努力着,可以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良臣,屈原受到楚怀王的赏识得以在朝廷任职,屈原在文学和政治上是颇有才干,但好景不长,在后来楚怀王的昏庸,屈原的仕途不仅迷茫,还屡次遭到陷害。
楚怀王在最初是十分信任屈原,也十分赏识屈原的才华,但在后来楚怀王听信朝中小人的谗言,先后失去城池,不仅如此,朝中也有许多挑拨离间的小人污蔑屈原,楚怀王的怀疑对屈原逐渐疏远,屈原的仕途从此坎坎坷坷,加上楚怀王后来被美色所迷惑,不理朝政,昏庸之势越来越明显,身边阿谀奉承之人未减还多,屈原逐渐淡出与朝廷,先后遭到流放,甚至被冠以不良之名。
屈原在流放后回归之时楚国已经腐败不堪,面对秦国的强攻,最后楚国被秦国所灭,楚王被***,志向未成,甚至自己一直不受待见,屈原不肯委身与敌国中,成为亡国的俘虏,含泪投下汨罗江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