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学排名会根据不同评价标准和时间有所变动。以下是根据近期信息整理的排名情况:
在2025年的财经大学排名中,上海财经大学位列第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紧随其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排名第三。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也进入了前五名的行列。
一、财经大学排名一览表
根据校友会2025年大学排名可知,在财经大学中,排名前五的学校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下文将为大家展示54所财经大学具体的排名情况!
第1名:上海财经大学(世界高水平大学)
第2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高水平大学)
第3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一流大学)
第4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一流大学)
第5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一流大学)
第6名: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一流大学)
第7名:江西财经大学(中国一流大学)
第8名: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
第9名:山东财经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
第10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
第11名:北京工商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
第12名:天津财经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
第13名:南京财经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14名: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
第15名:湖北经济学院(区域一流大学)
第16名:重庆工商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17名:河北经贸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18名:山西财经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
第19名:安徽财经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20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21名:天津商业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22名:广东财经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23名:南京审计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24名:贵州财经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25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26名:内蒙古财经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27名:吉林财经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28名:湖南工商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29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区域一流大学)
第30名:云南财经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31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区域一流大学)
第32名:兰州财经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33名:西安财经大学(区域高水平大学)
第34名:新疆财经大学(区域一流大学)
第35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区域高水平大学)
第36名:广西财经学院(区域高水平大学)
第37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域高水平大学)
第38名:铜陵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39名:广东金融学院(区域高水平大学)
第40名:河北金融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41名:北京物资学院(区域一流大学)
第42名:福建江夏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43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44名:上海商学院(区域高水平大学)
第45名:吉林工商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46名:山东工商学院(区域高水平大学)
第47名:上海海关学院(区域高水平大学)
第48名:桂林旅游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49名:哈尔滨金融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50名:武汉商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51名:山东管理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52名:贵州商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53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第54名:福建商学院(区域知名大学)
二、最好的财经大学介绍
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因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实践能力,往往受到多个行业的青睐。根据公开资料和相关就业报告,以下是几类最受认可的用人单位:
1. 金融行业核心机构
依托学科优势,2023届毕业生中45.25%进入金融领域,其中银行占比33.3%。典型雇主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浦发银行、天风证券等商业银行与券商,以及易方达基金、中金资管等头部机构。2024届金融学院硕士毕业生中,75%选择金融行业,银行、券商、基金资管为三大主流方向。
2. 国有企业与战略平台
2023届毕业生进入国企比例达37.8%,涵盖国家电网、中海油能源经济咨询有限公司等央企,以及上海国际集团、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地方国资平台。2024年国家电网录用该校5人,烟草系统录取10人,显示能源、垄断行业对上财毕业生的稳定需求。
3. 党政机关与选调生
2024届有45人通过选调生计划进入体制内,涉及投资学、法律(非法学)、会计等专业,选调生录取人数较往年显著增长。此外,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上海、北京等地税务局、审计局等单位常态化招聘该校毕业生。
4. 会计师事务所与咨询机构
尽管“四大”就业占比从2019年的23.93%降至2023年的5.31%,但普华永道、德勤等仍为审计、税务岗位重要雇主。同时,麦肯锡、波士顿咨询等顶尖咨询公司少量招聘经济学、统计学专业毕业生。
5. 互联网与科技企业
部分毕业生进入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从事金融科技、数据分析岗位,但占比低于金融领域。2023届有少数学生入职字节跳动、美团等平台,岗位集中于商业分析、战略投资部门。
上财毕业生以“专业精度+地域优势”形成就业竞争力,82%留沪工作,形成“金融行业为轴、体制内为盾、新兴领域为补充”的就业格局,其认可度源于学科设置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求的深度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