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公元前 179 年-前 104 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少习《公羊春秋》,武帝初,以贤良对策,习称“天人三策”。两任诸候相,后居家治学著书。病逝后,武帝赐葬长安下马陵。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 年)从祀孔庙。今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等著作传世。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董仲舒的文化思想。
天人合一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董仲舒说:“物莫不有凡号,号莫不有散名,如是。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董仲舒指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不自觉的合一。那么,用当代的话来理解的话,“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说,我们想事情要凭良心。良心从哪里来?从天理来。所以,后来我们把"天理良心"这四个字浓缩成两个字,叫"天良"。所以,儒家所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一个实施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寻求改进。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所以,我们一定要天人合一,理想跟实际要合一,所讲的话跟行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凭天理良心来走好未来的路。
君权天授
君权来自于天命的思想,与西方君权神授有异。董仲舒认为:积善累德、民心归之是感格天命的途经。他说:“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董仲舒的意思是“天”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天”创造了自然和人类,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握有最高权力的人,就是皇帝。“天”和人能感应相通。皇帝受命于“天”。皇帝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的表现。皇帝按照“天”的意志来统治百姓。“天”常常用灾异符瑞来指导皇帝的行动。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的变化,国家的兴亡治乱,都是天的意志的表现。董仲舒“君权天授”的理论加强了当时的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汉朝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同时也侧面教导皇帝要注重自己的德行,需以德治国方可国泰民安。
独尊儒术 官学教育
董仲舒提出孔子“六艺”思想与方法是国家应该提倡的,其他不在此列的学说,都应该灭绝其道,然后可是实现统一的文化与法度,所谓:“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此一观点为汉武帝采纳,并促成儒学思想二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六艺:关于六艺,有两种说法。其一:“六艺”即“六经”,也就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汉刘歆、班固等采用。其二:“六艺”,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董仲舒还主张建立中央到地方各级层次的官学教育,教育是协调和培养人的性情的必要途径。中央为太学,地方为庠序,这是秦皇以来,影响二千多年的官学思想之始。他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大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注意“中品之人”的教化作用,选用“德育之官”兴办太学。他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今天,我们先了解到这里。或许董子文化思想已不符合当代社会,但他却为二千多年前汉朝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董仲舒学以《公羊春秋》等儒家思想为本,混合阴阳五行及黄老之说,形成“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遂使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董仲舒也成为上继孔子、下开朱熹的儒学发展里程碑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