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字的笔顺笔画顺序横、横、竖、横、竖、提、斜钩、点。
武(拼音:wǔ)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武”字最早由表示武器的“戈”和表示脚趾的“止”构成,本义为征伐示威,引申为勇敢、英勇,由此引申指古代一种关于战争的抽象道德观念。
关于“武”字的本义,文字学家于省吾说道:“武从戈,从止,本义是‘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动,‘止’即表示行动也;征伐者必用武器,‘戈’,即武器也。”这就概括地把“武”的原义说出来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注释“武”字时,引用了一段典故:“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读作jí,收敛、停止的意思)兵,故止戈为武。’”大意是:楚庄王说:“打仗的目的不是耀武扬威,而是为了停止兵戈”。
其实“武”字中的“止”指的是脚,而脚是用来行走的、行动的,和戈会意,表示就是要行军动武。这从甲骨文中看得很清楚。楚庄王只是借题发挥,借“武”的字形,讲究“以战止战”。“止戈为武”这一训释不符合“武”的本义,从文化的角度却反映出古人对“武”的观念。
“武”的本义是指征伐,即行进、出征用武。例如《孙子·行军》中说的:“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这里的“武”就是与军事有关的事项。“武”在很多意义上与“文”构成意义相反的一对词语,如有文臣有武将,有威武有文弱,有文火有武火……
作战、征伐都需要勇敢的人,因此引申表示勇武,例如《诗·郑风·羔裘》中记录的:“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其中的“武”就是勇武的意思,这是羔裘豹皮给人的感觉。战争战事必然会涉及人和兵器,因此“武”又引申指士兵、战士、兵器。